再见施正荣
施正荣“回来了”。
他看上去非常洒脱,整个人神清气爽,心态应该很好。
这是在去年无锡新能源大会的现场。有意思的是,当初刚回国创业时,上台讲话都磕磕巴巴的“施博士”,如今再次站在聚光灯下,却开始了“脱口秀”。
在这次长时间的演讲中,施正荣劝大家不用改行,这位光伏产业曾经的“拓荒者”很感慨:“不知不觉我们都变老了,接力棒已经传到年轻人手里,所以有点时间,稍许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吧”。
如今说“再见”,一是离开尚德后,施正荣曾沉潜数年,不发声,不辩解,遵循“沉默是金”;二则,从2016年参加央视《对话》栏目开始,他又一步步回归公众视线,回归光伏产业。只是他自己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这几乎是一个轮回。这位曾经的光伏教父,曾经的百亿首富,被人称为开拓者、牺牲者、甚至大骗子。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没法控制——特别是在光环失去后。
对于争议,施正荣曾说:“我从没想到会成为老大和首富,也没想到有媒体把我送上神坛!”
但这,是否真是他的心里话?每个企业家都是矛盾体,产业的曲折、人性的复杂、商业的残酷与人情的冷暖,都可在施正荣过往十余年的跌宕中找到蛛丝马迹。
不委屈不后悔?
一个又一个企业家的案例,都一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往往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
施正荣和他曾带领的尚德无疑创造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一大“奇迹”。有人说,是贪婪和冒进才导致了尚德的困局。但当你身处一个600多个城市都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狂热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的足够理性?
尚德当年的成功,是“时代机遇+政府支持+先发优势”的产物,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产业大旺时还能风光无俩,但危机一来也可能相形见绌。
2008年,金融危机下尚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2011年“双反调查”让尚德的利润大幅缩水;2012年上半年,尚德平均每天要亏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荣的身家也从186亿元迅速下滑。2012年8月,施正荣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长一职......
短短数年,一切几乎归零。昔日光环丧尽,“施博士”何去何从?施正荣重归沉默,他后来解释说“保持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回顾最艰难的时刻,施正荣在2017年接受能见APP专访时说:“我已是成年人,还是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压力的。”
2014年离开尚德后。很长第一段时间,施正荣一个人住在澳洲,调整自己,自己开车、买菜、做饭、洗衣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找回了独立和自信,这竟让他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他庆幸没有失去自己。同时,施正荣也调理了自己的身体,瘦了15斤。
当时他考虑的是,肯定还要做事,不管做什么,身体是第一位的。把身心调整好,才能够继续向前走。也就在那段时间,施正荣喀什跳出了“光伏”再来看“光伏”,思考创新的方向。
也就在这次采访中,施正荣说:“对于质疑,我保持沉默。因为我还是以大局为重,在企业碰到困难时,政府和行业都在帮助我们解决大问题。我没有必要去跟媒体计较个人的事情。在合适的时候,我会把我要讲的话跟年轻人分享,因为这是一种经历。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何识人,如何综合整合各种资源。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基于这些,我沉默也不觉得委屈。”
施正荣反复强调“创新”和“年轻人”。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张涛说:“他现在是创业导师。”施正荣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的机会。
成为“有钱人”
施正荣出生于1963年2月10日,家乡位于江苏扬中一个名叫“太平”的小村庄,但由于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太平村变得并不太平。这年2月10日,一位陈姓农妇生了一对双胞胎。同时,邻舍施家因生了个死胎,全家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中。
由于陈家已有一儿一女,无力再抚养两个小孩,于是决定将双胞胎中的弟弟,过继给施家,取名施正荣。这样的境遇让他从小要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也成为光伏行业内诸多大佬中,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
1988年,施正荣远走澳大利亚,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The Right Livelihood”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施正荣以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后任该中心研究员,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2000年,施正荣下决心回国创业。他拎着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带着技术和4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在中国内地转了七八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他都声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众所周知,最终为豪言“买单”的是江苏省无锡市。施正荣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共占25%股份,日后轰动全球光伏产业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尚德在无锡市领导的帮助下完成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12月,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的身家,荣登中国新首富。
几乎不可想象!曾经的乡村青年,如今却成了中国首富,如此反差,那还一种怎样的心境?“就像成功人士说什么都是对的一样”,施正荣被捧为财富神话。2007年,他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无锡尚德更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尚德上市当天,施正荣对友人说过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财富无疑给了施正荣前所未有的自信,更放大了他的个性。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经常去生产车间,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得的四分之一。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价暴涨的施正荣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他做了两件事情:在上海成立“施氏家族慈善基金”,高调做公益;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其中的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同行都感慨:“去了尚德才觉得自己是乡镇企业。”而当尚德如日中天时,这位海归博士雇用6名保镖24小时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
为了参加达沃斯论坛,施正荣不惜斥资20万美元包机前往。他与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过晚餐,与英国查尔斯王子谈过合作。在他的车库里,停放着近十辆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见不同人时会开不同的车。
施正荣似乎也成了一个好面子的人。只要有一个老外在场,便要求高管们必须说英文,他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跨国公司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曾经一度木讷少言的“施博士”,也开始在各大论坛“指点江山”。
2008年底,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
成为中国首富,成为“有钱人”后,施正荣似乎开始“变了”。
但了解他的人说,他留给自己的那一面没有变,变的是给别人看的那一面。
数年后,当有媒体当面提到施博士面对财富的变化,这位曾经的“首富”再次重审:“我是一名技术型企业家,我一直认为财富只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和事业的副产品。”
人人都是“矛盾体”
施正荣历来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商人”。成立尚德之前的职业生涯,施正荣的身份始终是学者和科学家。
但是当“天时地利人和”,他成为一家企业的掌舵人后,人格中的矛盾,内心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变则通,不变,则可能痛苦不堪。
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何其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如日中天的企业家而言,要完成自我形象和内心的完全统一,形成个人人格与企业管理的完美统一,那更是一种煎熬!
他原本是一位做事严谨、内心细腻而内敛的人。当年,施正荣带着光伏项目计划书和笔记本电脑,来到上海技术交易所,台上的他悉悉索索地讲,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人都没听懂。
还有一次他在朋友家吃饭,席间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这位“洋博士”唱首歌,他却唱得磕磕巴巴,十分腼腆,像极了一本正经的学术派。
但在回国创业成功后,身份的前后转变,让木讷的施正荣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变得口若悬河。在成为明星企业家的岁月里,面对各种高级论坛与学术会议,施正荣几乎都能应付自如,甚至还有板有眼地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唱锡剧。
施正荣一度被视为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成功范例,他的战略和管理风格:偏执、随意性强以及带有个人学术研究情结。但事后的企业走向,以及尚德的最终落败,可以看出施正荣的“转型”并不算成功。
这位光伏教父被指责缺乏管理智慧。细腻的感情世界,使施正荣在管理时缺乏管理艺术和魄力。他偏向选择和自己感情交往深的人担当重任,比如让自己的中学物理老师担任公司的主管。
此外,他还偏爱聘请有深厚跨国公司背景的人组建团队,搜罗了全球光伏产业半数以上的华裔科学家和国外著名的光伏材料学专家。但这导致“老员工”与“外来客”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当二者之间矛盾爆发时,施正荣又缺乏足够的智慧平衡彼此的关系。
施正荣一直在与一个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大牌局博弈。牌局的一方是他和他创办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另一方则先后有无锡当地的利益纠葛者、光伏上游的利益关联者与市场内外的利益竞逐者;赌注则是他身为中国光伏业领军人物的行业声望以及尚德公司的荣辱存亡。
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政府撑你,你自己要拿出一个目标和态度来!”
施正荣不是没钱,有媒体爆料,他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财富转移到自己名下。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不过,施正荣选择了袖手旁观,他知道企业快速做大拥有了一种绑架政府的能力,“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于是这位“拯救地球50人”的男人拒绝了该方案。
施正荣后来解释,当时自己已经从尚德离职,没有理由担保自己的财产去拯救尚德。
十年聚散
施正荣肯定还记得2011年11月的那个下午。
中国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宴会厅,一百四十多家中外媒体正在等候四位重要人物的出现——他们正是20天前SolarWorld高管控告的主要对象: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商中排名前四的四家企业董事长。
在场外开了一个小时的小会后,四位董事长排成一路步入会场。走在最前面的是瞿晓铧,阿特斯董事长。时任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紧随其后,彼时他被认为是中国光伏行业的代言人,也是“价格战”最深恶痛绝的反对者——他最直接的竞争,英利集团的苗连生跟在他后面。走在最后的是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
闪光灯下,四人依次落座,竟然彼此无话。台下则是来自10家光伏企业的代表,以及机电商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负责人。台上这四人生产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遗憾的是这次见面以前,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
如果不是“双反”,这四位大佬铁定坐不到一起。在这样的日子,苗连生、施正荣、高纪凡、瞿晓铧齐聚一堂,令产业界感慨万千,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们从未齐聚过。
发布会结束后等待晚宴的空隙,瞿晓铧和苗连生开始在小会议室里有一搭无一搭地“闲扯”,坐在一旁的高纪凡则以笑回之,施正荣博士则一直在门外接电话,迟迟没有进来。
这一天,苗连生不但主动承办了整个新闻发布会,还说“以后要隔两个月聚一次”。尽管这个聚会计划的下一步仍不得而知。但有观察人士向媒体表示,“今年笑谈风云,明年可能就要虎口夺食”。
..........
如今回望,这次聚会,仅仅是光伏产业里大佬们诸多“聚散”的一个剪影。
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上,这注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家群体。如今的他们有人不惑,有人知天命,也有人步入耳顺。他们有人冷静有人激情,有人广结天下有人略显孤独,有人偏执强势有人温和包容,抑或——像施正荣一样,更多的光伏企业家呈现出的是复杂的多面性!
就像2011年11月的那个下午相聚,这些企业家也曾因各种动因和机缘紧紧握手、相互寒暄、彼此深谈,乃至把酒言欢,继而结成伙伴。而今,风流雨打,时光交错,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泯然式微,也有人东山再起。
如今,总爱西装革履、充满自信的李河君仍在为“天地同力,万物发电”的产业新时代“追梦”;赛维LDK创始人彭小峰,则因大量债务未清偿而被批捕,只能远遁美国;与施正荣齐名的另一位光伏元老苗连生已逃离大众视野两年多;另一位光伏教父杨怀进则从海润光伏淡出后“不见踪影”;晶澳的靳保芳则为企业“回A”做最后的努力;高纪凡继续引领着天合走向“能源物联网”,这位光伏老将几天前还奔走在达沃斯论坛上.......
人生起起落落,有风光必有游失意。而今时过境迁,光伏已不是当年的光伏,大佬已不是当年的大佬,施正荣也不再是当年的施正荣!对这位中国光伏的拓荒者而言,刀光剑影暗淡,鼓角铮鸣远去,但今年才56岁的他,真的甘于寂寞吗?
在2019年春节前夕,施正荣在媒体上公开贺新春,他说“相信经过磨砺的光伏行业未来会走的更加稳健;这一年,光伏发电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拥抱平价上网,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光伏行业的自主创新,也希望上迈新能源的轻质柔性组件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创新空间。”
注意,他这次贺新春的落名是:“上迈新能源董事长 施正荣”。